小仓百人一首:日本和歌艺术介绍

参考资料:嵯峨嵐山文華館

Hieda no Akyuu

7、()()()(なか)麿(まろ)

On

(あま)(はら)
ふりさけ()れば
春日(かすが)なる

三笠(みかさ)(やま)
()でし(つき)かも

翻译

白话文译:仰望天空,月亮尽情绽放着光辉。春日的故乡三笠山上徐徐升起的,也是这样的吧。

汉诗译:翘首望东天,神驰奈良边。三笠山顶上,思又皎月圆。(刻于西安市兴庆公园内阿倍仲麻吕纪念碑上)

背景知识

在讲解第一首和歌前首先要说明一下和歌的格式。简单来说,和歌分为上句和下句,上句音节数为 5 + 7 + 5,下句为 7 + 7,正确吟唱和歌时需按 5/7/5/7/7 进行断句,一般会将下句重复一遍。

大家可能听说过俳句或川柳,其格式为 5/7/5。俳句一般要求包含季语(即暗含当前季节的词语),还有一些其他的限制,而川柳则更加随意。

人物背景

阿倍仲麻吕(698—770),大和国(奈良县)人,汉名晁衡,是我们熟知的遣唐使成员。其 18 岁时作为留学生来到中国,于开元年间参加科举考试并中进士,在唐玄宗时期担任了朝廷多项要职,成为了中日两国交流的常驻使节。其本身也是诗人,与李白、王维等人为密友。天宝 12 年(753 年)乘船返回日本途中,船只遭暴风损坏,于是只得返回长安并于此终老。

李白听闻其于归国途中遇难的消息,以为其已死亡,悲痛不已,写下《哭晁衡卿》:

日本晁卿辞帝都,征帆一片回蓬壶。明月不归沉碧海,白云愁色满苍梧。

在此诗中,李白将其比作死于湖南苍梧山麓的太古圣君舜,可见评价之高与两人关系之深切。

赏析

这首诗作于其于天宝 12 年随第 10 次遣唐使回国前,明州(宁波)的送别宴会上。王维、包佶等中国诗人都出席了此次宴会。遣唐使出发前都要在奈良三笠山上举行祭祀仪式,于是三笠山便成为留唐学子魂牵梦绕的故乡的象征。

仰望宁波海潮之上的明月,遥想故国三笠山上升起的那一轮,想必是同样的光耀美丽。一边是日夜思挂的养育了自己的故乡,一边是生活 40 余载,造就了自己的唐土。举杯欢饮,看月光洒满辽阔的东海。在如此宏大的景象之中,其内心感情一定复杂而深沉。

Abe no Nakamaro

10、(せみ)(まる)

On

これやこの
()くも(かへ)るも
(わか)れては

()るも()らぬも
あふ(さか)(せき)

翻译

白话文译:逢坂关啊,远行的人与归去的人都在此分别,相识的人与陌生的人都在此相会。

汉诗译:远去与相送,离情此地留。亲朋萍水客,逢坂关前逢。(刘德润)

背景知识

日本语言与书写系统

我们都知道日本原先只有语言而无文字,由中国或经由朝鲜半岛借入汉字之后才有了自己的书写系统。现代日语书写系统分为三个部分:汉字、平假名、片假名。

平假名是由汉字草书演变而来,如:安->あ (a),以->い (i),太->た (ta),乃->の (no),主要用于句子当中无法用汉字表示的语法成分,如助词和送假名(日语作为黏着语,跟随在动词后的语法成分)。

片假名由截取汉字楷书的部分而来,如:阿->ア (a),伊->イ (i),江->エ (e),在现代日语中主要用于表记除中文、韩文以外的外来词。

汉字则是最为复杂的。作为表意文字,他们除了被用来直接书写源于汉语的借词(如東京 Tou kyou、自信満々 Ji shin man man),还被用来书写日本固有词,即和语词(如難波 Naniwa,大和 Yamato、現人神 Arahitogami、稲荷 Inari)。

汉语与和语

平安时代,日本男性贵族认为汉语是高级的语言,于是上至公文下至日记都坚持只用汉语写作,这种文章的朗读方法称为“汉文训读体”,裕仁的终战诏书玉音放送就是这样的。然而简短精炼的文言文难以表达人细腻的情感,而且当时的日本人即使再懂汉学,写出来的汉文也是不太标准的。

男性有抒发自己情感的愿望,但又不能以和语写作。于是,刚结束了土佐地方官职准备返京的纪贯之便假借女性的口吻,用女性的文字——平假名写下了《土佐日记》,开启了平安时代假名文学的潮流。著名的《源氏物语》《蜻蛉日记》都是在此之后的女性作家用平假名书写的。

和歌便是和语的艺术,其中有用汉字表记的词汇,但全文不出现汉语、汉字词,只使用日本的固有语言——和语。也因为此,和歌是日本风流人士表达自身丰富感情的不二之选。男女相恋,往往是互赠和歌,用隐晦的美的方式来传达情感。《小仓百人一首》中,恋歌也占到了大多数。

人物背景

蝉丸的身世说法不一。有一说是其为醍醐天皇的皇子,因他生来即为盲人,天皇感到十分愤怒,将他抛弃到荒山之中。天皇认为失明是他前世的修行不足与孽障导致的,而丢弃它是为了让他早日脱胎转世的慈悲之举。

蝉丸晚年隐居在逢坂关附近(近江国境内,今滋贺县大津市逢坂)。

「続古今和歌集」 巻 18-1725 雑歌下:

(あふ)(さか)(せき)(あらし)の は()しきに
しひてぞ()たる よを()ぎむとて

八月十五夜,蝉丸独自兴兴弹着琵琶,吟唱出的这首诗:逢坂关的暴风雨太猛烈了啊,我忍耐着风雨声于此静坐,只是为了勉强度过这个夜晚、度过一生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蝉丸的孤独与哀伤之情。

不过正在他抱着琵琶醉情于悲哀之中时,失明的他哪知身旁有一位倾慕自己多年的人,已连续三年坚持守候在他身边,只为一听蝉丸演奏传说中的《流泉》《啄木》之曲。此人即是源博雅。源博雅一开口,两人很快意气相投、相谈甚欢。

赏析

逢坂关是东出京都前往东海道、东山道、关东、北陆的必经之路,往来车马商贾不绝。就像长安的灞桥一样,远行的游子与亲人常常在这里上演依依惜别的悲伤场面。

蝉丸居于此地的茅草屋中,旁观着这里发生的一切。世间的相逢相别、悲伤喜乐,常与他心中的孤寂与无常之感共鸣。

Semimaru

17、(あり)(わら)()(なり)(ひら)朝臣(あそん)

On

ちはやぶる
(かみ)()もきかず
竜田川(たつたがは)

からくれなゐに
(みづ)くくるとは

翻译

白话文译:龙田川上枫叶赤染,水波荡漾。在那悠远的神话年代,也不曾见得如此的风景。

汉诗译:悠悠神代事,黯黯不曾闻。枫染龙田川,潺潺流水深。(刘德润)

开头的“ちはやぶる [chi ha ya bu ru] ”写作“千早振る”,为枕词,有神力强大之意。枕词为和歌中无实意,类似于固定搭配跟在某些特定词前面的修饰词。如“ちはやぶる [chi ha ya bu ru] ”为“神”、地名“宇治(うぢ)”的枕词。

下句首的“からくれなゐ [ka ra ku re na wi] ”中的 ゐ 为历史假名(ゐ 正好就是源自草书汉字“为”),现在写作 い。“からくれない [ka ra ku re na i] ”汉字写作“唐紅”,即唐红意。有意思的是它的词源:

から [ka ra] → 唐,くれ [ku re] → 呉,ない [na i] 为 の藍 [no a i] 的音变。所以“红”的词源是“吴地的蓝”,再在前面加上唐作修饰,变成了唐红。

下句末的 くくる 现代日语译作“絞り染め”,即为绞染,为日本为衣物染色时的一种技法。正是这个词暗示了在原业平所咏赞的根本不是美景,而是美人。

人物背景

在原业平的父亲是平城天皇的的第一皇子阿保亲王,母亲是桓武天皇的皇女伊都内亲王。因此,业平本是皇族的嫡系子孙。但在后来斗争王位的药子之变中,平城上皇失败。嵯峨天皇将业平与行平兄弟二人降为臣籍,赐姓在原。

平安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段长久和平的时期,这一时期极为盛行的贵族文化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底蕴。恋爱是平安时代贵族间风雅的游戏,而在原业平又是当时著名的花花公子。在一次舞会上,业平对一身唐红绞染衣装,宛如金风玉露翩翩起舞的藤原高子一见钟情。

藤原高子是藤原北家嫡流、中纳言藤原长良的第二女,作为藤原家通过血缘关系掌控朝政的关键,自小就注定了入宫的命运,她本人也因此而自豪。但是,少女时期的高子经不住在原业平的诱惑,曾与他暗中恋爱,甚至一同私奔。夜中,在原业平盗高子而去,可是两人毕竟受命运所缚,终不是同路人,最终被高子的兄长藤原国经与藤原基经追回。

时光匆匆,多年后高子已作为阳成天皇之母被尊为皇太夫人二条后,而业平作为中将辅佐年少的阳成天皇。峰回路转,命运驱使两人在殿上再次相遇,可是此时他们之间已相隔一层竹帘。

赏析

二条后要求中将当场作一首和歌。中将望着后殿屏风上龙田川流水潺潺、铺满秋枫赤红一片的秋景,便作“悠悠神代事,黯黯不曾闻。枫染龙田川,潺潺流水深。”

在殿上其他人都感慨中将对秋景描绘之美时,只有中将与二条后两人会心一笑。中将哪里是在赞叹秋枫,用“くくる”即“絞り染め”分明是在明目张胆地歌咏着一身唐红衣装而翩翩起舞的高子的美。没想到多年过后,业平放荡不羁的本性依旧不改,依旧用他最擅长的和歌倾泻出自己对高子的爱意。而高子是否也忆起少女时代的自己与业平一同在夜中奔逃的傻事?

不过这些也只能止于猜测。身为皇后的高子与身为中将的业平只能将秘密藏在心里。

Ariwara no Narihira and Empress Nijō (by Tsukioka Yoshitoshi)

22、(ふん)()()(やす)(ひで)

On

()くからに
(あき)(くさ)()
しをるれば

むべ(やま)(かぜ)
(あらし)といふらむ

翻译

白话文译:山风冷飕飕地刮,于是秋天的草木便一片枯焦。难怪世人皆称其为“岚”。

汉诗译:枯焦怜草木,落叶逐飞蓬。瑟瑟山风起,故知岚字源。

赏析

这首诗是将“嵐(あらし)”一字拆为“山風(やまかぜ)”所作,其实没太大意思。但是,文屋康秀能入选平安初期“六歌仙”之一,就是因为他作诗的技法巧妙。正如纪贯之在《古今和歌集》真名序中对其评价道:

文琳巧詠物。然其躰近俗。如賈人之着鮮衣。

顺便,这种文字的“离合诗(离合、字相析合成文)”在本朝也多见。如吴文英《唐多令》:

何处合成愁,离人心上秋。

人物背景

介绍这首诗主要是因为其与同为“六歌仙”的在原业平、小野小町关系甚好。身为上层贵族的在原业平、下层贵族的文屋康秀、地方豪族的小野小町,身份完全不同、甚至观点也大相径庭的三人因诗歌结为好友、互为知己。接下来我将着墨于日本的西施——身世莫测、笼罩着神秘色彩的小野小町。

文屋康秀,号文琳,官位正六位上、缝殿助。官位低下的他一直想要跻身贵族圈子。故与出身高贵、无所顾忌而得以尽情游戏、以歌抒情的在原业平不同,他的诗充满巧妙技法,能看出其融入上流社会之心切。

顺便,纪贯之对于在原业平的评价是:

在原中将之歌、其情有余、其詞不足。如萎花雖少彩色、而有薫香。

Funya no Yasuhide

2、()(とう)(てん)(のう)

On

(はる)すぎて
(なつ)()にけらし
白妙(しろたへ)

(ころも)ほすてふ
(あま)香具山(かぐやま)

翻译

白话文译:春天将要过去,夏天的脚步已经接近。那神秀的天之香久山上,应当又晾起了洁白的衣衫,白光耀人。

汉诗译:春尽夏已到,翠微香久山。满眼白光耀,闻说晒衣衫。

歌中的“白妙の”即先前提到过的枕词,在万葉时代的歌中十分常见,跟在“衣、袖、袂、雪”等之前,是类似于固定搭配的修饰词。

背景

天之香久山位于大和国东南(奈良县橿原市),虽只有 150 米左右高,但自古就被誉为神山,传说其是由天上落下来的三山之一。其位于持统天皇时代的都城藤原京附近,是国君举行观国、治国仪式的地方。

传说中,每年春夏之交时甘寿明神便在香久山以神水浸泡白衣,并在阳光下晒干,以辨别人心的真伪。(白色在神道教中真是富有重要意义的颜色,是纯净、光明、美丽的象征。神社中就常见白色御币、白绳、白衣等。)

持统天皇(645 - 702)是一位女皇。其本作为天武天皇的皇女,为了使自己的儿子草壁皇子能登上皇位而杀害了外甥大津皇子,但草壁皇子却在之后夭折。持统天皇只得亲自担任天皇,以便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,也即草壁皇子的儿子。

持统天皇以酷爱文艺与旅行闻名,其实际上是为了逃避骨肉相残和丧父丧子之痛。在即位后,她多次离开藤原京行幸吉野离宫,每次途中都会经过天之香久山。这首诗就是她感到季节的变迁时,想象着香久山的景色而作。

赏析

转眼就到了晚春,人分明感到有些夏天的暑热了。青翠的香久山在阳光下映出了一片片白光耀眼,就像是神话中随风飘荡的洁白衣衫。

也有说法是诗中的白衣实为比喻白花或白雪。无论是哪种说法,晚春初夏时节天空的蓝、山丘的绿、映照出来的白组成的生动亮丽的画面都浮现在读者的眼前。

Empress Jitō